2024年, 第45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24-07-05
  

  • 全选
    |
  • 罗贤志, 向阳欢, 李爱东, 张素梅, 张晨明, 张西巡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1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撑后改”新旧地铁车站接驳改造方案对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内力和运营效率影响较小,是开展大型换乘站点改造时 的优选方案。 新旧地铁车站接驳改造过程涉及既有车站结构复杂的边界条件变化和荷载托承转换,明确接驳改造过程中 新旧混凝土连接节点的整体工作性能是开展相关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前置条件。 以深圳黄木岗交通枢纽为原型开展“先撑 后改”方案下的新旧混凝土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通过 1∶ 5缩尺试验测试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新旧混凝土连接节点在复 杂荷载作用下的全过程受力状态,结合数值分析揭示新旧混凝土连接节点工作机理,明确关键设计参数对节点受力性能的 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先撑后改”方案下的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中,新旧混凝土连接节点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均处于弹性状 态,整体工作性能良好;新旧混凝土植筋界面为施工阶段节点薄弱环节,但设计荷载作用下植筋应力仍明显小于钢筋屈服 强度;使用阶段节点试件的破坏位置为新建结构楼板和新建框架柱,满足强节点设计要求;植筋率相同时,两排多列植筋方 案较三排多列植筋方案可减少 33% 的植筋数量并提升施工阶段节点承载能力;施工阶段节点承载能力随既有结构侧墙保 留墙段高度增大而提高,开展节点设计时应注意协调保留墙段与托梁高度。 
  • 李康, 李俊华, 王维宸, 周培松, 盛雷军, 刘铨, 陈国灿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4-24. https://doi.org/10. 14006 / j. jzjgxb. 2024. S1. 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增加结构的净空高度和降低工程造价,提出一种具有装配便捷、成本低、节点质量便于检查等特性的叠合次梁与 PEC 主梁相连的栓焊节点。 设计制作 2 个足尺叠合次梁-PEC 主梁边跨节点和 2 个足尺中跨节点并进行单调静力加载试 验,对其破坏模式、挠度、承载力及变形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两种不同相对长度(1. 8H、2. 3HH 为次梁截面高度)的预埋钢连 接件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采用 ABAQUS 建立有限元模型,以预埋钢连接件的翼缘厚度(6 ~ 16 mm)、相对长度(1. 25H ~ 5H)及加劲肋厚度(0 ~ 16 mm)为参数开展分析。 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叠合次梁先于节点破坏,满足“强节点、弱构 件”的设计要求;预埋钢连接件的相对长度由 1. 8H 增加至 2. 3H,节点的受弯承载力平均提高 15% ;节点的位移延性系数均 超过 2. 0,变形能力良好;增加预埋钢连接件的翼缘厚度和加劲肋厚度,节点的变形能力和刚度提升显著;增加预埋钢连接 件的相对长度对提高节点的峰值荷载的影响差别不大,但节点刚度的提升更为明显,其相对长度为 1. 25H 时,节点会发生 脆性破坏,设计时应避免其相对长度过短。
  • 谢文超, 姜航, 叶勇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5-3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衬塑钢管混凝土T形节点受力性能,进行4个节点试件的轴拉加载试验,主要研究参数为弦杆混凝土强度(30、85MPa)及节点焊脚尺寸(3、5、7mm)。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下形节点的破坏形态、全过程轴向荷载变形关系及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的衬塑钢管混凝土T形节点在轴拉荷载下的主要破坏模式为弦杆冲剪破坏,受力性能优良且承载力高;采用先浇筑弦杆混凝土后焊接腹杆的施工工序,能有效避免衬塑层高温融化变形后出现破损导致的隔绝作用失效;在一定范围内(3~7mm)增大焊脚尺寸能有效提高节点轴拉承载力,混凝土强度对承载力的影响可以忽略;现有钢管混凝土节点承载力计算公式对于衬塑钢管混凝土T形节点轴拉承载力的预测偏保守。
  • 余洁, 李叶, 王宇航, 罗文文, 余周, 沈琪雯, 薛尚玲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32-39. https://doi.org/DOI:10.14006/j.jzjgxb.2024.S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可恢复功能的抗震设计理念,提出一种可更换角钢单边连接的梁端组合节点。设计了两个不同角钢连接方式缩尺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深入研究该类型节点的滞回性能、延性、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节点的破坏主要是下翼缘角钢削弱区剪断,削弱区附近混凝土脱落,靠近节点区域混凝土压溃;滞回曲线饱满,更换前后滞回曲线基本吻合,转角延性系数大于6.0,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约为0.27,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不同加载位移角下,角钢单边连接梁端组合节点在加载过程中破坏现象较角钢双边连接的梁端组合节点的滞后,两种节点峰值荷载、极限位移角基本相同角钢;角钢更换前,节点破坏主要集中于角钢削弱区,该节点能有效地保护构件其他部位,修复操作简单,能解决组合节点钢梁上翼缘连接部件震后难于更换的问题,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徐菲, 周绪红, 赵贇, 任鹏, 白罗罗, 杨庆山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40-4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腐蚀环境下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相贯焊接K形节点的疲劳性能,开展了3个腐蚀后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相贯焊接K形节点疲劳试验,分析了节点疲劳裂纹萌生扩展失效机理、刚度退化规律及现有规范中的管节点疲劳寿命预测曲线的适用性。研究表明:腐蚀后节点疲劳裂纹萌生位置与最大热点应力位置和主管侧焊趾附近点蚀严重程度均相关。在高热点应力水平下,应力幅起主导作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N2和失效寿命N4随着应力幅增加而降低;而在较低热点应力水平下,腐蚀程度占主导作用,N2N4随着腐蚀率增加而降低。试验结果与现有设计规范计算结果对比表明,采用CIDECT建议的SN曲线预测腐蚀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节点的疲劳寿命将偏于不安全,而采用DNVAPI等规范相关公式的计算值偏于保守。基于试验结果拟合了95%保证率的腐蚀后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相贯焊接K形节点疲劳寿命预测SN曲线,当疲劳寿命为2×106时,腐蚀节点的95%保证率的热点应力上下限分别为168.26MPa118.67MPa

  • 唐红元, 陈俞英, 蒋鑫霖, 刘晋君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49-5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钢管混凝土(CFST)脱空脱黏这一突出问题,结合CFST的高承载力和预填骨料混凝土(PAC)低收缩的优点,提出一种内置带孔灌浆管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PACFST)柱,并详细阐述了其制作方法。同时,为了研究其轴压承载性能,设计了8根内置带孔灌浆管的PACFST短柱,试验的主要参数为外管宽厚比、柱的空心率、PAC强度和灌浆料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峰值荷载后,柱外钢管出现鼓曲破坏,破坏模式均为剪切型破坏;此外,承载力随外管宽厚比、空心率的增加而降低,随PAC强度和灌浆料强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后,通过比较本文试验结果、已有文献和规范中关于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分析适用于内置带孔灌浆管的PACFST柱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内置带孔灌浆管的PACFST短柱轴压承载力试验结果与欧洲规范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计算结果最为接近。
  • 王莉萍, 赵跃收, 丁发兴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58-6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L形冷弯钢管混凝土柱在轴心受压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计算方法,建立L形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有限元模型,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吻合较好。通过对L形冷弯钢管混凝土短柱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L形冷弯钢管组合形式、钢管壁厚、材料参数、柱肢长宽比以及钢管成型工艺对其轴压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弯型钢应用于L形钢管混凝土柱时,可利用其角部冷弯效应及倒角特性约束内部混凝土,有效提高柱轴压承载力;L形钢管成型工艺和钢管壁厚、柱肢长宽比对承载力提升有一定影响;当柱肢的长宽比为2.5左右时,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效率最高;屠永清等提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较为符合。
  • 李建伟, 郭兰慧, 刘树新, 贾晨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69-7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服役期间,钢管混凝土的外部钢管极易发生局部腐蚀,严重危害结构的安全性。局部腐蚀可分布在构件表面的多个区域,腐蚀区域具有随机的几何形貌,具体表现为不规则形状和不均匀表面,其空间分布也具有很强的任意性。为了研究多区域局部腐蚀对圆钢管混凝土构件轴压性能的影响,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并验证了单块局部腐蚀圆钢管混凝土构件有限元模型,之后建立了考虑多区域局部腐蚀分布位置随机性以及腐蚀形貌随机性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多区域局部腐蚀不规则形状和不均匀表面、沿构件环向和纵向的相对位置对圆钢管混凝土构件轴压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随机形貌的多区域局部腐蚀可以简化为对应位置上的腐蚀深度恒定的矩形腐蚀区域;多区域局部腐蚀的随机分布位置对构件轴压承载力具有显著影响,腐蚀分布的位置会影响构件的控制截面。根据参数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控制截面的多区域局部腐蚀圆钢管混凝土构件轴压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参数分析结果误差基本小于5%,吻合较好。

  • 李宏达, 贾晨, 郭兰慧, 施登春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79-89.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锈钢薄壁复合方钢管柱轴压局部屈曲性能,进行6个不同宽厚比的不锈钢薄壁复合方钢管柱的轴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宽厚比的增大,破坏模式逐渐从强度破坏变为局部屈曲破坏。依据叠加原理给出不锈钢复合板本构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轴压方钢管柱有限元模型,并用试验结果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所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锈钢薄壁复合方钢管板件宽厚比(30~40)、不锈钢含量(0~100%)和不锈钢复合板类型(Q235+304钢、Q355+316)等参数对方钢管柱轴压局部屈曲性能的影响。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薄壁复合方钢管柱局部稳定系数随着不锈钢含量增加而减小,对其进行合理的宽厚比限制可以避免构件出现局部屈曲破坏。依据不同不锈钢含量下的弹性模量修正系数提出不锈钢薄壁复合方钢管柱局部屈曲临界应力计算方法,给出不锈钢薄壁复合方钢管柱的宽厚比限值,适用于常用的Q235+304钢、Q355+316钢两种不锈钢复合板类型。

  • 任为, 曾文彦, 周绪红, POURIA Ayough, 王宇航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90-10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橡胶混凝土强度较低的缺点,将橡胶混凝土填充进钢管内形成钢管橡胶混凝土,可以有效提升构件承载力,但钢管橡胶混凝土构件的高温后力学性能目前尚不明晰。为此,对钢管橡胶混凝土短柱的高温后轴压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共设计了16个钢管橡胶混凝土短柱试件,考虑截面尺寸和橡胶颗粒含量的变化。根据试验结果对钢管橡胶混凝土短柱的破坏模式、截面温度时间关系、轴向载荷变形曲线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钢管橡胶混凝土短柱在高温后的剩余承载力和刚度均有所下降,但表现出了良好的延性;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和截面尺寸的减小,加热时程对剩余承载力的影响更加明显。基于截面平均温度法提出了钢管与橡胶混凝土加热后的截面温度计算公式,并建立了考虑橡胶含量和钢管约束效应的钢管橡胶混凝土短柱高温后剩余承载力计算方法,可以为钢管橡胶混凝土短柱在火灾后的评估及加固工作提供参考。

  • 组合结构
  • 刘晓, 阳霞, 刘昭辉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04-11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热力耦合作用下方套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性能,进行了方套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受火全过程轴压试验,观察试验现象和构件破坏形态,分析受火时间对构件轴压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方套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经历火灾全过程后轴压破坏呈现局部腰鼓形破坏和剪切破坏两种破坏形式;高温作用后构件仍可承受较大的轴向荷载,但轴压承载力较常温加载的显著降低。基于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对方套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进行荷载-位移曲线及混凝土纵向应力的参数分析,发现随着受火时间的增加,构件的极限荷载呈现下降趋势,由于夹层混凝土的保护作用,受火时间低于90min时极限荷载下降幅度较小,而超过90min时极限荷载下降幅度最大;轴压比对受火构件的极限荷载没有显著的影响。
  • 金开元, 周绪红, 王宇航, 毛捷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14-12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风电塔架代替原有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塔筒,四角柱采用预应力钢管混凝土,可增加刚度的同时减少钢材和混凝土的用量,方便运输和吊装。针对6个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柱在轴拉荷载工况下的受力性能开展试验研究,主要考察的参数为含钢率、初始预应力及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的接触方式。针对柱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钢管应变规律及延性等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该型结构的典型轴拉破坏模式为钢绞线和外钢管的断裂,内钢管的断裂或塑性变形,以及混凝土的等间距分层开裂;初始预应力对钢管弹性变形影响较小,但其值越高,钢管屈服延后,试件伸长率更高;钢管含钢率越高,屈服时间越晚,承载力越大;黏结力可以推迟钢管的屈服时间,提高延性。
  • 陶宇, 张素梅, 龚超, 侯兆新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24-13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钢筋桁架加劲钢管混凝土十字形柱的抗震性能,以钢筋桁架节点间距(100、140、200mm)为主要参数,进行了3个钢筋桁架加劲钢管混凝土十字形柱和1个无加劲对比柱的低周往复循环水平荷载试验,研究了柱的破坏过程、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变形性能、刚度退化及耗能能力。结果表明:钢板板件宽厚比为30、试验轴压比为0.4的钢管混凝土十字形柱的滞回曲线饱满,没有明显的捏缩;增设钢筋桁架改变了柱的破坏形态,使柱根部钢板板件由单波鼓曲转变为多波鼓曲,混凝土由单截面压溃转变为多截面压溃;增设钢筋桁架提高了柱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在峰值荷载后,柱的刚度退化减缓;相较于无加劲柱,节点间距为100mm的钢筋桁架加劲柱的延性系数为3.04,增加了25%,柱的承载力提高了13.2%;在钢筋桁架节点间距100~200mm的范围内,节点间距越小,钢筋桁架加劲钢管混凝土十字形柱的变形能力、刚度及耗能能力等滞回性能表现越优。
  • 邱增美, 李孟鸽, 李帼昌, 宗浩然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33-14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内置工字形CFRP型材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的滞回性能,以含钢率(0.122、0.156、0.192)为参数设计制作3根压弯构件,并对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各构件的受力过程以及破坏形态,得到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及含钢率对延性、强度退化、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构件均在跨中夹具两侧钢管处发生严重鼓曲破坏,相应位置处的内部混凝土碎裂严重、呈块状脱落,型材在夹具一侧发生明显断裂破坏;压弯构件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未出现明显的退化或捏缩现象,具有较好的延性及耗能能力,组合构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压弯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随含钢率的增大呈非线性增长,钢管壁厚由4mm每增大1mm,其承载力依次提高19.9%、10.9%,位移延性系数依次增大14.6%、6.2%;含钢率越大,压弯构件的整体刚度越大、整体稳定性越好。对比基于ANSI/AISC-2016、EC4-2004、CECS 28-2012、GB 50936-2014以及DBJ/T 13-51-2010计算所得承载力值与试验值发现,依据DBJ/T 13-51-2010《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计算的承载力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平均值相差12%,均方差为0.014。
  • 王宣鼎, 刘界鹏, 周绪红, 黄学思, 刘鹏飞, 胡佳豪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42-15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衬管加劲薄壁方钢管混凝土柱在偏压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设计完成8个偏压短柱试验研究,考察参数包括钢管宽厚比(80~160)、荷载偏心率(0~1.7%)和加劲形式(未加劲、内衬圆钢管、内衬八边形钢管),从破坏模式、荷载-柱中横向位移曲线、承载力等方面对衬管加劲薄壁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偏压性能进行对比和分析,建立基于试验结果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并开展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衬管加劲肋可有效改善薄壁方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屈曲特性和约束效应,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所提出的分段式N-M相关曲线计算方法可有效预测衬管加劲薄壁钢管混凝土柱的截面承载力,相对误差均小于10%。
  • 项凯, 潘雁翀, 刁晓亮, 宋谦益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52-16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柱受火失效预测方法,基于固态金属高温熔化的特性,并结合温度无线传输技术,研发了柱受火失效监测预警装置,提出了柱受火失效预测方法。通过3根足尺钢管混凝土柱的标准耐火试验,对钢管混凝土柱的受火失效预测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的受火失效监测预警装置,可实现柱受火失效超温预警以及基于无线传输的柱周围环境温度实时监测;提出的受火失效预测方法可以进行钢管混凝土柱受火失效预测。
  • 张皓勃, 耿悦, 马明凤, 王玉银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61-16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铝合金管混凝土不仅具有传统钢管混凝土优异的受力特点,同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与美观性等综合优势,对于在高腐蚀、高盐雾等环境下服役的外露结构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考虑核心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对组合结构正常服役的影响,以方形铝合金管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义各向异性的热膨胀系数考虑混凝土徐变泊松效应,采用降温法建立能够考虑被动约束经时发展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钢管混凝土长期性能对比,方形铝合金管混凝土长期变形增幅更大,可达28.6%~131.6%,其中含铝率、核心混凝土强度、加载龄期与持荷时间均是影响长期变形的关键参数;方形铝合金管混凝土徐变的非线性不显著,当应力比由0.5提高至0.75时,长期变形增幅的差异为21.5%~44.7%,比方钢管混凝土的低78.9%~93.4%;铝合金在正常使用阶段的应力水平较低,一般不会因时效作用而发生屈服。
  • 庞存均, 吴杰, 杨永华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69-17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虑型钢对部分闭合式型钢混凝土(partially enclos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PESRC)柱徐变效应的影响,基于湿度扩散和混凝土徐变理论,提出考虑湿度分布的等效体表比法和徐变系数计算方法,通过参数分析揭示型钢对PESRC柱徐变特性的影响规律。以上海中心大厦PESRC巨型柱为研究对象,通过参数拟合提出适用于PESRC柱的修正徐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截面外围形状计算体表比无法反映PESRC柱的湿度散失速率,不能用于计算PESRC柱的徐变系数;PESRC柱的徐变系数与含钢率、封闭区域面积、截面尺寸、环境相对湿度以及混凝土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现有的徐变预测模型高估了PESRC柱的徐变变形,提出的修正CEB-FIP (2010)模型考虑型钢对混凝土徐变效应的影响,能有效预测PESRC柱的徐变变形。
  • 戚洪辉, 李瑞峰, 楼国彪, 李国强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79-186.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防火保护对PEC柱抗火性能的影响,对2根PEC柱进行耐火试验,其中1根柱翼缘受到非膨胀型防火涂料保护,另1根柱无防火保护。对PEC柱进行恒载作用下升温的瞬态试验,记录柱内型钢翼缘、腹板和混凝土温度以及轴向变形。试验结果表明:对PEC柱翼缘进行防火保护能显著提高柱的抗火性能,试件的耐火极限增加111.5%;有防火保护的PEC柱翼缘内存在温度梯度,翼缘温度偏高。建立经试验验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防火保护方法、延伸长度和导热系数的影响。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延伸型保护对提高耐火极限的作用最大,而增加延伸长度、减小防火保护层的导热系数能够提高柱的耐火极限。在工程设计中,建议延伸长度30mm。
  • 林树宏, 张冰, 张素梅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87-196.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4.S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FRP-混凝土-钢组合空心柱由FRP外管、钢内管和夹层混凝土组成,具有较好的耐腐蚀和抗震性能,已经在桥墩中得到应用。该类柱抗冲击性能是主要力学性能,现有抗冲击性能研究大多集中在空心率φ或截面尺寸D较小的情况(φ为0.42~0.47或D为114~168mm),与GB 50608-202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程应用技术标准》中建议的空心率(0.6~0.8)相差较大。为研究该类柱在大空心率下的抗车辆撞击性能,进行了4个大空心率(φ=0.73)FRP-混凝土-钢组合空心桥墩的小车撞击试验,研究了冲击速度(3m/s和5m/s)和边界条件(悬臂和固简支)对该种组合空心桥墩的抗车辆撞击性能影响,分析各组合空心桥墩的破坏模式、冲击力、构件整体变形、耗能能力和加速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冲击速度越大,该组合空心桥墩的破坏现象更明显,冲击力和构件整体变形也随之增大;边界条件会改变该组合空心桥墩的破坏模式和构件整体变形。基于试验,采用LS-DYNA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该组合空心桥墩各部件的耗能分布。有限元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该种组合空心桥墩的抗车辆撞击性能;夹层混凝土和钢管是试件的主要耗能部件,FRP管的耗能较小。
  • 白慧宇, 王代玉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197-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目前传统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钢材锈蚀问题,提出了可用于侵蚀环境桥墩的 FRP(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管约束十字钢骨混凝土组合柱(FCCSC)。 FCCSC 的抗侧向冲击性能开展了多次连续落锤冲击试验研究;考察了冲击位置冲击能量多次冲击等参数对 FCCSC 破坏模式冲击力位移以及应变时程曲线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侧向冲击荷载作用下 FCCSC 试件均表现出整体弯曲破坏模式;随柱高的增加,峰值冲击力平均冲击力和等效冲击力均降低,冲击位置处峰值位移增加,冲击持时增大;冲击力时程曲线形状由单峰向双峰发展;不同测点的位移变化趋势相同,峰值等特征点对应时间不同;FCCSC 的累积损伤随冲击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加,相同冲击荷载下较长试件的累积损伤较小,但所有 FCCSC 试件的钢骨均未发生局部屈曲现象,能量耗散比均不小于 0. 55。
  • 王春刚, 李姗珊, 张壮南, 陈 勇, 郎 崎, 陈 鹏, 程大业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06-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常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边缘约束构件施工困难的问题,以边缘约束构件构造方式(方钢管端板与内隔板或缀板组合而成)、抗剪连接件形式(内隔板缀板)等作为参数,4 片组合剪力墙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各墙体破坏模式承载力延性刚度以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采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建立组合剪力墙模型,对其抗震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并对边缘约束构件由缀板与端板组成的组合剪力墙受力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墙体均为压弯破坏,层间位移角在 1 / 200 之前骨架曲线相似,但边缘约束构件由缀板与端板组成的组合墙体延性较差;边缘约束构件形式对组合剪力墙峰值荷载和峰值位移影响较大,边缘约束构件由内隔板或缀板与端板组成的墙体峰值荷载较方钢管作为边缘约束构件的墙体均降低 30% 左右,且峰值位移分别降低 35. 4% 53. 5% ;对于边缘约束构件由内隔板与端板组成的组合剪力墙,相同条件下增加端板厚度和材料强度较增加腹板厚度和材料强度更能有效提高组合剪力墙的峰值荷载,此外端板增设 T 形加劲肋对组合剪力墙峰值位移和峰值荷载的提高作用较为明显
  • 徐启智, 王景全, 谭豫卿, 陆凯卫, 姚一鸣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16-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发挥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在钢混凝土组合梁中的超高力学性能,提出轻型钢-UHPC 薄板组合梁结构体系并采用短栓钉进行界面连接为深入研究 UHPC 薄板-栓钉界面抗剪的匹配性能,开展了 33个静力推出试验,研究了栓钉直径(22 mm 30 mm)、UHPC 板厚(35 ~ 150 mm)和栓钉长径比(1. 0 ~ 5. 5)等对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直径 30 mm 的大栓钉长径比从 4. 0 降为 2. 0 时界面受剪承载力变化不大,而栓钉直径从22 mm增加到 30 mm ,长径比 1. 5 以下短钉和 2. 0 以上长钉的受剪承载力分别增加 25% 94% ;当大直径栓钉的长径比从 4. 0 减小到 1. 5 1. 0 ,界面破坏模式从栓钉完全剪断转变为栓钉部分剪断;UHPC 拔出或完全拔出等破坏,其受剪承载力最大降低可达 40% ;栓钉上方保护层厚度为 30 mm ,UHPC 板表面无劈裂裂缝,进一步减小保护层厚度至15 mm5 mm ,界面受剪承载力仅降低 7% ;与普通混凝土中栓钉抗剪刚度相比,UHPC 中短钉的界面抗剪刚度提高 62% 以上进一步开展了 UHPC 薄板中短钉的受剪承载力和受剪刚度的分析,并与普通混凝土中栓钉的抗剪性能进行对比,揭示了栓钉- UHPC 薄板相互作用机理将试验结果与各国规范中栓钉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规范 ACI 318 PCI 能够较好地预测 UHPC 薄板中栓钉的受剪承载力
  • 姚鹏宇, 赖志超, 杨晓强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28-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高强双钢板-UHPC 组合剪力墙的轴压性能,进行了 8 片组合剪力墙的轴向受压试验,试验参数包括截面稳定系数钢板厚度钢板屈服强度和混凝土类型试验结果表明:钢板的破坏形态受截面稳定系数的影响可分为弹性屈曲破坏和塑性屈曲破坏两种类型;截面稳定系数从 0. 6 增加到 1. 2 ,组合剪力墙的承载力下降了 33. 6% ;钢板厚度从 3 mm增加到 5 mm ,组合剪力墙的承载力增加了 16. 7% ;屈曲参数k0. 8 ,采用欧拉公式可以很好地预测钢板的临界屈曲应变最后,对比了中国 GB / T 51340—2018《核电站钢板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和美国 AISC 360-22 对组合剪力墙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发现美国 AISC 360-22 可以较好地估算高强双钢板-UHPC 组合剪力墙的轴压承载力
  • 李玲, 黄川, 郭楠, 赵艳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36-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竹材弹性模量较低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发挥构件多为简支受力状态等问题,提出将钢筋内置于重组竹构件,并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节点作为连接,形成内置钢筋重组竹-超高性能混凝土节点连续梁,以提高构件抗弯刚度改善构件受力状态完成了不同节点构造方式下的 6 根内置钢筋重组竹-UHPC 节点连续梁受弯试验,分析了该型组合构件的破坏形态、UHPC 节点受力性能及弯矩重分布发展规律等试验结果表明:内置钢筋重组竹-UHPC 节点连续梁的破坏形态主要表现为中支座区域混凝土受压破坏及跨中重组竹受拉劈裂破坏,材料强度均能得到充分发挥;采用钢盖板和钢箱对UHPC 节点进行增强后,重组竹连续梁的承载力提高了 29. 92% ~ 39. 11% ,且均能形成半刚性或刚性节点;加载过程中连续梁发生了弯矩重分布现象,即由 UHPC 节点区域裂缝产生和发展所引起的第一阶段弯矩重分布和由 UHPC 节点区域塑性转动所引起的第二阶段弯矩重分布;采用钢盖板和钢箱对节点进行增强,两阶段弯矩调幅系数均有所降低,且第二阶段调幅幅度降低更为明显
  • 贺君, 邓素芬, 李红利, 奉思东, 王梓桐, 吴珣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47-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受拉易开裂的不足,同时满足桥梁结构可拆卸易更换的需求,设计了 2 个采用锁紧式高强螺栓连接的不同形式(/ 波形)腹板钢-UHPC 组合梁试件,开展四点弯曲静力加载试验,研究其负弯矩区的破坏模式承载能力应变分布界面滑移及裂缝分布形态通过对受载后组合梁各构件进行拆卸与重装,评估构件损伤程度及重复利用性基于弹塑性理论并考虑 UHPC 抗拉强度,对组合梁负弯矩区开裂荷载与受弯承载力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波形钢腹板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弯刚度较直腹板组合梁降低了 10. 7% ,受弯承载力降低了 32. 5% ,但延性提高了90% ;当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破坏时,UHPC 板的裂缝分布更均匀;构件拆卸与重装对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影响较小;理论计算的开裂荷载和受弯承载力与对应试验值相比误差小于 6% ,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 都方竹, 李冬生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58-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 GFRP--混凝土组合梁多相介质耦合损伤模态密集隐蔽性强等问题,采用声发射技术进行损伤演化监测与损伤诊断识别基于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自适应实时聚类分析声发射强度分析,揭示组合梁试件损伤演化机理识别不同损伤模式对应的声发射信号特征提出损伤程度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声发射活性及特征参数改变能够反映组合梁试件的损伤演化和刚度退化全过程;自适应实时聚类分析将损伤声发射信号自适应划分为 3 ,各类信号与实际损伤模态对应良好;声发射强度分析能够识别组合梁试件的不同损伤阶段,可用于评估其损伤程度指导损伤修复
  • 陈博文, 夏祥飞, 王 钰, 张 欢, 王玉银, 郭 鹏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6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波纹钢-钢筋混凝土(CSC)组合拱具有耐腐蚀性好整体刚度大构造简单等特点,适用于综合管廊桥梁隧道等多种结构为研究抗剪连接键对其静力性能的影响,以抗剪连接键间距(100、400 mm)为参数,开展了 CSC 组合拱承载力试验,分析了抗剪连接键布置对破坏模式组合作用承载力刚度的影响建立并验证了 CSC 组合拱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模型,开展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剪连接键间距对 CSC 组合拱承载力与刚度影响显著,当其间距由 450 mm 减小至100 mm,承载力提高 49. 5% ,刚度提高 21. 5% ;抗剪连接键间距对 CSC 组合拱静力性能的影响与波纹钢厚度的影响存在耦合;抗剪连接键在拱截面横向的间距对其静力性能的影响大于其沿拱轴线间距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在满足纵向抗剪连接键构造要求时可优先横向布置抗剪连接键
  • 魏晨阳, 刘昌永, 胡 清, 郭嘉佳, 王玉银, 吴皓凡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75-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 FRP-钢管混凝土抛物线拱的静力性能,采用 ABAQUS 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基于既有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参数分析,研究 FRP 厚度(0 ~ 3 mm)、含钢率(0. 04 ~ 0. 08)、长细比(60 ~ 120)和矢跨比(0. 1 ~ 0. 5)等参数对全跨均布荷载及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 FRP-钢管混凝土抛物线拱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均布荷载作用下FRP-钢管混凝土拱肋承载力随着环向缠绕 FRP 厚度矢跨比和含钢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 FRP-钢管约束比和长细比的增大而减小;跨中单点荷载作用下,拱肋极限承载力随着纵向粘贴 FRP 层数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基于参数分析结果,考虑FRP-钢管约束比矢跨比和长细比等参数对拱肋承载力的影响,提出 FRP-钢管混凝土抛物线拱在轴压及跨中单点加载两种典型工况下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式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良好,最大误差小于 20% 。
  • 余 展, 刘发起, 路 巍, 刘昌永, 王玉银, 吴占明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84-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波纹钢-混凝土组合构件钢筋连接件的受剪性能,6 个组合试件进行了推出试验,研究钢筋连接件布置位置(波峰波谷)及间距等参数对其破坏模式荷载-滑移特性和受剪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推出试件均呈现钢筋连接件焊接根部剪切断裂破坏的破坏模式,但不同布置位置下试件的破坏形态存在差异,布置在波峰位置的钢筋连接件破坏面主要表现为剪切滑移面,而布置在波谷位置时,除剪切滑移面外,还伴有一定程度的颈缩现象;相较于布置在波谷,布置在波峰位置的钢筋连接件受剪承载力和抗剪刚度分别提高了 8. 6% 231% ,但断裂前滑移量则降低 43. 0% 。 基于试验数据,采用修正的 Ollgaard 模型建立了波纹钢-混凝土组合构件钢筋连接件的剪力-滑移关系表达式,采用 ANSI / AISC 360 的计算公式钢筋连接件受剪承载力,采用最大剪力的 60% 对应的割线模量计算抗剪刚度,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 徐启智, 王景全, 谭豫卿, 陆凯卫, 姚一鸣,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291-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发挥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在钢混凝土组合梁中的超高力学性能,提出轻型钢-UHPC 薄板组合梁结构体系并采用短栓钉进行界面连接为深入研究 UHPC 薄板-栓钉界面抗剪的匹配性能,开展了 33个静力推出试验,研究了栓钉直径(22 mm 30 mm)、UHPC 板厚(35 ~ 150 mm)和栓钉长径比(1. 0 ~ 5. 5)等对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直径 30 mm 的大栓钉长径比从 4. 0 降为 2. 0 时界面受剪承载力变化不大,而栓钉直径从22 mm增加到 30 mm ,长径比 1. 5 以下短钉和 2. 0 以上长钉的受剪承载力分别增加 25% 94% ;当大直径栓钉的长径比从 4. 0 减小到 1. 5 1. 0 ,界面破坏模式从栓钉完全剪断转变为栓钉部分剪断;UHPC 拔出或完全拔出等破坏,其受剪承载力最大降低可达 40% ;栓钉上方保护层厚度为 30 mm ,UHPC 板表面无劈裂裂缝,进一步减小保护层厚度至15 mm5 mm ,界面受剪承载力仅降低 7% ;与普通混凝土中栓钉抗剪刚度相比,UHPC 中短钉的界面抗剪刚度提高 62% 以上进一步开展了 UHPC 薄板中短钉的受剪承载力和受剪刚度的分析,并与普通混凝土中栓钉的抗剪性能进行对比,揭示了栓钉- UHPC 薄板相互作用机理将试验结果与各国规范中栓钉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规范 ACI 318 PCI 能够较好地预测 UHPC 薄板中栓钉的受剪承载力
  • 周晓光, 侯超, 李威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S1): 304-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高效评估服役于沿海和海洋环境中钢管混凝土的腐蚀程度,对该类构件的腐蚀损伤特征及其智能评估方法开展研究基于 Q355、Q460 Q690 钢板的腐蚀形貌图像数据库,提出一种通过微观图像计算钢材均匀腐蚀分量与局部腐蚀分量的方法,研究腐蚀损伤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RGB HSV 两种颜色空间下腐蚀钢材的颜色分布,为后续优化深度学习模型提供新途径;依据 GB 50144—2019《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构建钢管混凝土构件基于剩余承载力的腐蚀分级标准,采用五种主流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该类构件的腐蚀等级评估模型,并从颜色空间和注意力机制方面进行模型优化结果表明:随着腐蚀周期的增加,三种强度等级钢材的局部腐蚀分量占比均逐渐降低;钢板在 RGB HSV 颜色空间下的分布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RGB 的蓝色分量和 HSV 的饱和度分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钢材的腐蚀程度;所构建的优化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性能,其中优化 ResNet34 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对所有图像的腐蚀等级预测准确率均达到94%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