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2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21-09-06
  

  • 全选
    |
    结构减震与抗震专题
  • 陈鑫, 李爱群, 张志强, 范重, 刘先明, 孙鹏, 李娜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1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C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奥林匹克塔为工程背景,对其展开以舒适度为控制指标的黏滞阻尼减振性能研究。根据该多塔高耸结构的特点设计了连接桁架加腋的结构方案和不加腋的结构方案,比较分析两者之间动力特性的变化。并在连接桁架不加腋结构方案的基础上引入黏滞流体阻尼器(viscous fluid damper, VFD),对阻尼器的安装位置、装置数量等进行优化设计,形成了结构黏滞阻尼减振方案。利用风洞试验结果生成的三维风场,开展了连接桁架加腋方案、连接桁架不加腋方案和黏滞阻尼减振方案的风振响应分析,并从响应的空间分布、受风向角影响规律、时频域特性和阻尼器输出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连接桁架不加腋方案,无论是连接桁架加腋方案还是黏滞阻尼减振方案,结构的加速度峰值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黏滞阻尼减振方案最大衰减可达30.28%。
  • 薛建阳, 吴晨伟, 周姝琴, 张风亮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2-2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准确评估西安安定门城楼的结构特性及抗震性能,采用原位动力特性测试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城楼进行考虑及不考虑高台基(瓮城东城墙)影响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分析。首先对城楼上部木结构进行原位动力特性测试,获得其自振频率和振型;然后分别建立城楼上部木结构、高台基及整体结构(高台基+木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模态分析方法获得了各计算模型的自振频率和振型,将上部木结构自振频率和振型的模拟结果与原位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进行上部木结构计算模型与整体结构计算模型动力特性的对比分析;最后分别对上部木结构和整体结构模型输入不同幅值的El Centro波、Taft波及兰州人工波三种地震激励,将两种计算模型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台基对城楼5阶以上的高阶频率和结构振型影响较大,并使上部木结构的位移响应、层间位移角、加速度响应及楼层剪力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 信任, 毛立, 毕登山, 陈动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22-3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现阶段存量较大的大型公共建筑结构强震作用下地震响应和抗震性能,针对一含软弱层的大空间RC框架结构,设计了几何相似比为1∶6的模型,开展设防烈度下多种激励的模拟地震动试验。通过对模型破坏形态、动力性能、加速度与位移响应等指标的测试分析,研究大空间混凝土(LRC)框架结构相对常规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动力响应与变形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试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LRC框架结构的损伤集中在软弱层,其柱端抗弯能力对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最大;楼层加速度和相对位移经软弱层传递后易发生突变,LRC框架结构相对常规结构呈现出更明显的整体弯曲特征;含软弱层的LRC框架结构破坏等级的划分所依据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相对常规RC框架结构需提高一级。
  • 翟喜梅, 查晓雄, 袁立刚, 周光毅, 李帼昌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31-4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C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角部连接钢框架玻璃纤维增强无机板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考察人字形斜撑和玻璃纤维增强无机板对钢框架组合墙体的影响,设计2榀足尺的双层双跨钢框架和2榀足尺的双层双跨组合墙体进行拟静力试验。观察不同形式钢框架和组合墙体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得到了各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累积耗能、关键部位应变、延性系数等性能指标,对比分析人字形斜撑和玻璃纤维增强无机板对钢框架组合墙体耗能性能、延性、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墙体抗侧承载力高,刚度大,而变形能力与耗能能力较差;人字形斜撑能有效提高钢框架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但在组合墙体中人字形斜撑作用不明显,且圆钢管人字形斜撑易发生平面外失稳,建议设计时采用平面外刚度大于平面内刚度的H型钢;玻璃纤维增强无机板可以较大程度提高钢框架的抗侧承载力,由于玻璃纤维增强无机板过早开裂破坏,导致其延性降低,刚度退化速度加快,耗能能力变弱。基于已有的侧移刚度公式,对其进行参数修正并给出组合墙体侧移刚度简化计算式,理论值与试验初始抗侧刚度吻合较好,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段留省, 周天华, 苏明周, 潘宏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44-5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现有单边螺栓容易拔出、钢管柱壁板撕裂等锚固不足问题,提出高强钢板-螺栓组合连接副,用于钢管柱框架节点。为研究该类节点的抗震性能和破坏模式,设计4个足尺比例的高强钢芯筒-螺栓连接钢管柱框架节点试件,变化参数为螺栓规格和钢梁端板厚度,分别进行单调加载静力试验和循环加载拟静力试验,考察节点破坏模式、转动能力、连接系数、耗能能力及螺栓拉力。研究表明:M20-20、M24-25两种钢板螺栓组合连接节点可达到抗震规范的节点承载力连接系数限值要求,为半刚性节点;单调和循环两种加载方式下节点的破坏模式相近,节点域应变和变形都较小,对节点转动角度影响可以忽略;循环加载下节点的破坏位移明显较单调加载的小,梁端受弯承载力略有提高,芯筒端部钢管柱应变显著增长,M24-25节点的耗能能力较M20-20的高约10%;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螺栓最大实测拉力大于单调荷载作用下的螺栓最大拉力,组合连接副承载力的设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 王先铁, 谢川东, 罗遥, 张家平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52-6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小耗能部件对自复位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带楔形装置的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对4个2/3缩尺比例的自复位节点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钢绞线初始预应力、耗能钢棒直径及是否布置楔形装置对节点受力性能、自复位性能和抗震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梁端往复荷载作用下,各试件的滞回曲线均为典型的“双旗帜”形,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性能和耗能能力。加载过程中,仅耗能钢棒进入塑性,主体构件及钢绞线均保持弹性。震后仅需更换耗能钢棒并调整楔形装置位置即可快速恢复使用功能。增加钢绞线初始预应力可以显著提高节点的承载力;增大耗能钢棒直径明显提高了节点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设置楔形装置可以显著提高节点的耗能能力。提出了带楔形装置自复位节点的简化恢复力模型,简化恢复力模型与试验滞回曲线吻合较好。
  • 丁发兴, 刘怡岑, 吕飞, 卢得仁, 陈俊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62-7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轴压比下的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较差,端部拉筋能够有效提高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能力,但拉筋与钢管壁焊接施工困难,不利于工程应用。为了研究拉筋笼与钢管壁间接触方式对钢管混凝土柱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对2个圆形和4个方形截面高轴压比端部带拉筋的钢管混凝土柱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接触方式对其破坏形态、滞回耗能能力、骨架曲线、弹性刚度、承载力、延性系数、刚度退化和残余变形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拉筋笼与钢管内壁焊接能够加强拉筋和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从而增加构件的整体刚度。同时,塑性铰处钢管鼓曲幅值与局部屈曲长度明显降低,因此获得了更高的弹性刚度、承载力和滞回耗能能力;外径尺寸和其他设计参数相同时,常用拉筋笼约束方式下方钢管混凝土柱比圆钢管混凝土柱具有更大的抗弯刚度、承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且破坏时始终表现为塑性压铰,而带拉筋圆钢管混凝土柱在破坏后往往由塑性压铰转变为拉铰。
  • 结构抗火专题
  • 郭小农, 陈晨, 朱劭骏, 蒋首超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73-8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铝合金板式节点网壳结构在火灾下的破坏模式,采用柴油油池火对一网壳缩尺模型进行了2次破坏性火灾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火源功率为2MW(对应原型火源功率为110MW)且置于地面位置燃烧时,铝合金网壳模型所产生的变形均在试验结束后恢复,且未观测到影响结构宏观承载性能的永久变形。为了模拟局部特大功率火灾场景,将同功率火源抬高1.35m再次试验,网壳模型在火源点燃后第528s时发生倒塌破坏。其中,破坏模式包括部件熔化、杆件断裂和弯扭失稳。由试验结果可知,大空间的不均匀温度场分布对结构承载有利,设计中可采用场模拟或经验式考虑水平温度梯度的有利影响。此外,采用PyroSim和FDS进行了试验模型的温度场分析,通过对比空气温度时间曲线和烟气流动情况,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的可靠性。
  • 杜咏, 周汇凯, LIEW J Y Richard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82-9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型钢保护层厚度、柱截面尺寸、荷载比、长细比和箍筋间距对超高强混凝土型钢组合柱高温承载力的影响,开展了14根纤维增强120MPa混凝土型钢组合柱在ISO 834标准升温曲线下的承载力试验。组合柱高温破坏现象和竖向位移历程表明:体积掺量0.15%的聚丙烯纤维能够有效防止超高强混凝土的高温爆裂;随着长细比的增加,组合柱从截面强度破坏转变为屈曲破坏。总体上,竖向位移历程曲线可分为受火初期膨胀阶段、后继的压缩变形稳定增长阶段和破坏前的压缩变形急剧增长阶段。纤维增强120MPa混凝土型钢组合柱的耐火极限随着长细比和荷载比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截面尺寸和型钢保护层的增加而增长;双肢箍间距在80~150mm范围变化,对耐火极限的影响较小。对比耐火极限的试验值和EN 1994-1-2及规程DBJ/T 15-81—2011简化计算方法的建议值发现,EN 1994-1-2的计算值低于试验值30%~186%,规程DBJ/T 15-81—2011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偏差为-49%~16%。因此,现行规范不适用于预测120MPa混凝土型钢组合柱的耐火极限。
  • 杨勇, 谢芸阳, 于云龙, 张林, 薛亦聪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91-10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部分预制装配型钢混凝土(PPSRC)柱在受火后的受压性能,开展了8个足尺PPSRC柱试件在历经ISO 834标准明火试验后的轴压试验和1个未受火PPSRC柱对比试件的轴压试验,研究核心部分混凝土强度、配箍间距及截面尺寸对标准受火条件下试件截面温度-时间曲线、轴压荷载-位移曲线和剩余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PC预制外壳能对内部型钢和核心混凝土起到良好保护作用;箍筋间距、现浇混凝土强度对截面温度场影响不大,型钢保护层越大,截面内部温度升高越慢且最高温度越低;PPSRC柱受火后轴压破坏形态与常温下类似;核心混凝土强度增加,试件承载力增大;箍筋间距减小对受火后试件承载力提高有利。
  • 陈玲珠, 许清风, 韩重庆, 王正昌, 冷予冰, 陈溪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0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0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木结构建筑木构件表面通常采用地仗处理进行保护,而地仗处理对木构件耐火性能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晰。为此,通过4组10根三面受火木梁耐火极限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截面尺寸、持荷水平、是否地仗处理等因素对木梁耐火极限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剩余截面法计算木梁耐火极限,并提出了木梁热力耦合数值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三面受火木梁耐火极限随持荷水平的增加明显降低,当持荷比由30%增加至50%时,木梁耐火极限降低19.6%~31.7%,平均降低17.5min;三面受火木梁耐火极限随截面尺寸增加显著提高,当截面尺寸由100mm×200mm增加至200mm×400mm时,耐火极限提高95.1%~107.8%,平均增加40.0min;木梁表面经一麻五灰地仗处理后,耐火极限提高21.3%~429%,平均提高15.8min。不同持荷水平和截面尺寸木梁内部距离边缘相同位置处的温度变化相近,表面采用一麻五灰地仗处理可显著延缓木梁内部温度的上升速率,木梁两个方向的炭化速度平均值为0.54mm/min,与未作表面处理的木梁相比降低19.4%。基于剩余截面法和数值模拟得到的三面受火木梁耐火极限预测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在±15%以内,基本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 李海艳, 李金书, 张博扬, 刘金喜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10-11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受火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构件的力学行为及其变形性能,完成5根受火后钢筋RPC简支梁受弯试验,获得了梁的正截面剩余承载力、荷载跨中位移曲线及裂缝发展规律,考察了配筋率、荷载水平、受火时间等因素对受火后钢筋RPC简支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并将试验结果与常温下受力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配筋率为220%~5.13%、受火时间135min时,受火后钢筋RPC简支梁均保持为适筋破坏,且配筋率越大,剩余承载力越高,荷载水平越高、受火时间越长,剩余承载力越低;通过简化计算模型得到受火后钢筋RPC简支梁正截面剩余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受火后配筋率不低于3.94%的各试验梁剩余承载力与常温下相比降低了10%左右,钢筋RPC简支梁受明火作用后的承载力损失较小。
  • 郭小农, 陈晨, 朱劭骏, 张超众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18-126.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性能化抗火设计过程中,火灾下结构构件的温升计算方法对设计结果具有重大影响。为研究大空间火灾下铝合金构件的温升计算方法及火焰辐射对构件温升的影响,对2种常见的铝合金构件截面试件进行了火灾温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火焰辐射的作用,构件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较为接近。基于铝合金构件的导热微分方程,提出了一般室内火灾和大空间火灾下铝合金构件的温升计算方法,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大空间火灾下铝合金构件温升时,忽略火焰辐射的作用会导致结果偏于不安全;所提出的基于点火源假定的火焰辐射热量计算方法较欧洲规范中的计算方法更为简单准确。此外,火焰辐射下烟气黑度值对构件温升的计算具有较大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拟合了烟气黑度的实用计算式,计算结果与试验拟合结果吻合良好。
  • 朱彦, 卞玉玲, 周爱萍, 黄东升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27-13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温环境下重组竹力学性能研究,是建立重组竹高温本构关系和重组竹结构抗火设计方法的基础。开展了重组竹高温环境(50~290℃,16个工况)下单轴受压试验,研究了重组竹顺纹与横纹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质量损失等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给出了重组竹顺纹和横纹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折减系数与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该公式适用于工程用重组竹高温受压性能参数的计算。通过各温度工况下试件的微观结构变化比较,分析了重组竹在高温环境下的受压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重组竹顺纹和横纹抗压强度折减与欧洲规范EN 1995-1-2中给出的木材高温抗压强度折减规律类似;重组竹高温环境下竹纤维细胞壁成分降解、细胞壁变薄及其多层结构的消失是导致其受压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
  • 金属结构
  • 范重, 王祥臻, 张康伟, 王海波, 王晶, 吴徽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35-14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田炜烽, 左进博, 钟炜辉, 郝际平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48-15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0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钢板剪力墙在墙板屈曲后仍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板厚越大,抗压能力越强,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也越大,现有的简化模型尚不能很好地考虑该效应。为此,首先分析了计入压应力的钢板墙的受力状态,进而推导了考虑墙板抗压能力的钢板剪力墙的刚度、承载力和屈服位移的计算式,并据此提出了一种通用拉杆模型。该模型仅通过调整经典多拉杆模型中拉杆的截面积以及屈服强度便可有效考虑墙板抗压能力的影响,应用简便。分析表明,所提出的通用拉杆模型具有与壳单元模型相似的精度,广泛适用于各种几何条件下的非加劲钢板剪力墙以及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的弹塑性分析。此外,目前对钢板剪力墙薄厚程度的划分尚缺乏定量依据,文中根据墙板抗压作用大小的不同,将钢板剪力墙划分为薄、中厚、厚三类,并给出了统一的刚度、承载力和屈服位移计算式,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 田炜烽, 孙嘉亮, 郝际平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59-17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柱间相互作用对阶形柱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而我国现行规范及已有文献所给出的阶形柱计算长度系数的计算方法不能准确考虑该作用。利用等截面压杆的转角位移方程得到阶形柱的刚度矩阵,由此推导了轴力对阶形柱刚度削弱的表达式,并构建了可考虑柱间相互作用的阶形柱计算长度系数的计算式。研究表明该计算长度系数计算式具有较高的精度,使用方便,可用于多跨框架的计算,同时也适用于柱高不等的情况。对钢梁起坡的山形门式刚架,给出了实用的计算方法,参数分析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柱计算长度系数具有良好的精度,可满足设计需要。
  • 规程解读
  • 方小丹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72-18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0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广东省标准DBJ/T 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修订背景、原则和依据,并对相关概念予以说明。采用“二阶段、二水准”的性能设计方法,承载力计算式按抗力大于设防烈度地震效应组合表达,以可计算验证的方式保证“中震可修”目标的实现;采用改进后的抗震设计谱,避免了原《规程》抗震设计谱长周期段的缺陷;论证了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混凝土构件是否开裂无关,指出控制层间位移角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非结构构件因主体结构过大的变形而损坏,合理放宽层间位移角限值;轴压比不应作为柱安全度的指标,将轴压比作为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允许压应力比,可避免长期荷载作用下框架边柱的压应力小、中柱的压应力大而引起的徐变变形差,也可避免某些柱截面偏大成为短柱而又需构造配筋,延性反而变差;规定全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原则及构造要求,要求上部剪力墙先于下部框架屈服,不控制上下层刚度比;规定重力柱-核心筒结构的设计原则,要求核心筒有能力承担全部地震剪力、确保楼盖面内的弯、剪承载力;解释了美国规范UBC中区分规则和不规则结构的主要目的,指出扭转位移比不是衡量结构扭转效应大小的指标;有必要总结经验,清理不正确、过时的抗震设计概念,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超限审查,为结构设计及其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
  • 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
  • 黄小坤, 韩伟涛, 刘强, 崔明哲, 段树坤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89-19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0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塑性离子性膜材在夹层玻璃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因其具有良好的黏接性能,已有工程实践将其应用于玻璃结构黏接连接中。为了研究以玻璃和不锈钢为基材、以离子性膜材为黏接材料的连接节点的剪切性能,进行了6个试件的剪切试验,考虑了2种不锈钢表面处理方式对黏接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采用图解法确定了连接在剪切作用下的屈服点,得到了屈服时对应的胶片应力。通过微元分析得到了胶片应力分布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胶片厚度及黏接长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胶片厚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不显著,但黏接长度的增加会提高应力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验证了现有损伤准则的适用性。提出了该连接的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并通过与试验及有限元结果对比验证了其准确性。
  • 袁谱, 谭平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198-20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融循环是影响寒冷地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隔震支座性能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其影响,对12个GFRP隔震支座分别开展水冻水融试验,采用标准冻融试验箱模拟低温气候变化,对GFRP橡胶支座进行冻融循环处理 25、50、75 次,并对其进行刚度性能试验,采用与标准试件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试验前后支座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融后GFRP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比常温下的要高;经历过冻融试验的GFRP隔震支座,其水平刚度随着测试时间的增长而减小。同时,当压应力不变时,水平刚度随着剪应变增加而下降;当剪应变不变时,水平刚度随着压应力增大而下降,且能够承受极限水平刚度的压应力和剪应变越来越小。无橡胶层保护的GFRP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变化幅度小于有橡胶层保护的GFRP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变化幅度,极限水平刚度的压应力和剪应变更小。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其水平刚度变化进行分析并给出衰减曲线和衰减函数,水平刚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二次多项式规律。
  • 李爱群, 张国栋, 吴宜峰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205-21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复位结构因兼具耗能与残余变形小的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获得此类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反应谱,自编了泛旗帜型滞回模型单自由度体系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输入102条脉冲地震波,且每条波作用下的结构分析均考虑40种计算工况,建立了可考虑标准化周期、刚度比、位移延性系数、耗能系数影响的周期标准化弹塑性等延性位移谱。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标准化可显著减小位移谱的离散性,刚度比在[0,0.20]区间变化对位移谱的影响很小;位移谱随标准化周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最终趋于常值,位移谱峰值对应的标准化周期约为1;位移谱在短周期区间[0,0.7]与位移延性系数呈正相关,其后呈负相关;增加耗能系数可以减小位移,且其在[0,1]区间的位移控制效果较好。
  • 李磊, 王卓涵, 张艺欣, 郑山锁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9): 213-22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钢筋混凝土(RC)构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易产生黏结性能的退化,以冻融损伤RC构件为对象,研究其纵筋的黏结滑移行为。通过分析冻融作用对混凝土与钢筋界面黏结行为的影响,将黏结性能的退化归因于混凝土强度退化和保护层约束效应退化,并以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本构和冻融黏结滑移试验结果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冻融损伤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本构模型。基于已有拉拔试验数据,对所提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验证。结合所提模型及微元算法进一步得到冻融损伤纵筋滑移模型,采用非线性梁柱单元与零长度截面单元串联的组合方式,将该纵筋滑移模型应用于零长度截面中的钢筋纤维本构,建立了可考虑黏结滑移行为的冻融损伤RC纤维模型。根据6榀冻融损伤RC框架柱拟静力试验结果对该纤维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采用仅考虑冻融损伤混凝土强度退化的纤维模型进行辅助验证。结果表明:相比已有黏结滑移本构,所提模型可更为准确地反映冻融损伤混凝土与钢筋界面的黏结滑移行为全过程;相比纤维模型,所提冻融损伤RC纤维模型的标准化滞回力误差和滞回耗能误差分别降低了8.7%和37.0%,且可更为准确地计算冻融损伤RC框架柱的滞回曲线及耗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