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2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1-08-05
  

  • 全选
    |
    综述评论
  • 刘占科, 靳璐君, 周绪红, 马亚维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1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C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钢构件整体稳定设计的基础理论不仅是结构设计的依据,也是钢结构直接分析法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础。以轴压构件、受弯构件和压弯构件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美国、欧洲现行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ANSI/AISC 360-16、EN 1993-1-1: 2005中钢构件整体稳定(弯曲失稳、扭转失稳、弯扭失稳)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基于初弯曲轴压构件弯曲失稳设计的基础理论,揭示了初始几何缺陷对钢构件整体稳定的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的影响。从完整的步骤、完备的表达式两方面归纳了钢构件整体稳定的构件直接分析法的应用情况。并就轴压构件、受弯构件以及压弯构件整体稳定的构件直接分析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 混凝土及组合结构
  • 赵鹤, 陶慕轩, 聂鑫, 侯兆新, 龚超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3-2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C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提高其标准化程度,提出了竖向承重与水平抗侧相分离的组合结构体系(以下简称“可分体系”),以某六层办公楼工程为实例设计了可分体系的结构方案,并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机理与传统刚接组合框架结构体系(以下简称“传统体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进行反应谱法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自主开发的COMPONA-FIBER纤维模型非线性有限元程序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针对可分体系与传统体系的自振特性、弹塑性时程响应、结构整体破坏模式和关键构件受力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可分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呈现与传统体系完全不同的变形模式、受力特征和破坏模式;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可分体系的变形模式以弯曲变形为主,顶层层间位移角最大;在可分体系中框架梁均为简支,仅承受竖向荷载,内力基本不随地震动变化,可以实现标准化设计制作,剪力墙和柱底部受力最大,其中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基底剪力,相比传统体系,剪力墙的设置会放大可分体系的基底剪力;罕遇地震作用下可分体系的破坏主要集中于剪力墙,为弯曲破坏模式,其底部损伤最大。
  • 蒋利学, 蒋璐, 李向民, 张富文, 郑士举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25-3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城镇大量砌体结构老旧多层住宅面临抗震加固、功能提升等需求。为研究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一个5层无筋砌体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测试分析了7度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裂缝损伤发展状况以及楼层加速度、位移、自振频率、阻尼等变化规律。同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用基于抗震鉴定标准、基于承载能力、基于位移和延性等不同方法,评估了试验模型对应原型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试验模型纵向在7度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分别处于完好、轻微破坏和局部倒塌状态,不满足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对7度区A类建筑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罕遇地震作用下无筋砌体结构多发生薄弱层屈服破坏,整体结构延性很差,保证抗震墙面积率或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是实现无筋砌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目标的主要技术措施;采用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无筋砌体结构抗震性能随高宽比增大而降低的规律。
  • 曹大富, 张鑫, 陆一航, 王琨, 李琮琦, 刘强, 韩志先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36-4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抗震设防区的推广和应用,开展了1榀预应力及1榀非预应力桁架式钢骨混凝土门式框架试件在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考察了试验过程及门式框架试件的破坏形态,研究了门式框架试件的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残余变形等抗震性能指标,分析了梁端、柱脚的弦杆和斜腹杆应变变化规律,得到了门式框架试件的出铰顺序。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桁架式钢骨混凝土门式框架试件开展了水平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榀门式框架试件的水平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均较为饱满,无明显的捏缩现象,呈现良好的抗震性能;施加预应力对框架的延性、耗能能力和变形恢复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可延缓加载过程中裂缝的出现与延伸,并降低梁端和柱脚的损伤;两榀门式框架试件出铰顺序相同,均表现为“先梁端后柱脚”的顺序,达到了“强柱弱梁”的设计目标。有限元分析得到的框架破坏形态、极限荷载和单调加载曲线均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此外,通过参数分析可见,柱长细比和轴压比是该类门式框架抗震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柱长细比的增加,框架承载力和侧向刚度降低、延性增加,而随着轴压比的提高,框架位移减小,延性降低。
  • 张锡治, 张群礼, 高华超, 章少华, 徐盛博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49-5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预制墙体采用U型筋搭接连接可提高效率、降低造价。为研究上下预制墙体U型筋搭接连接时,上下钢筋传力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对16个采用U型筋搭接连接的上下预制墙体进行了轴拉试验,试验参数包括U型筋直径、搭接长度、水平插筋直径和U型筋位置。分析了各试件的裂缝开展、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和各特征点荷载值、变形值。结果表明:搭接长度足够时,试件表现为U型筋被拉断或屈服;搭接长度不足时,试件表现为搭接区域混凝土被剪坏,水平插筋被剪断或剪屈;两种破坏形式中,水平插筋可提高U型筋搭接连接墙体的承载力。基于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U型筋搭接连接在轴心荷载作用下的受拉承载力计算式,确定了U型分布筋搭接连接的搭接长度。对于常用直径的U型筋计算的墙体受拉承载力相对于试验测得的承载力误差在0.4%~11.0%之间,两者吻合较好。
  • 管俊峰, 刘霖艾, 张谦, 白卫峰, 姚贤华, 赵顺波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59-7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7.0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配置600MPa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跨中挠度及其计算方法,设计了6组12根受弯梁,主要变化参数为配筋率和混凝土强度,对其进行静力受弯试验。分析了正常使用阶段各级荷载下的截面高度方向混凝土应变与纵向受力钢筋应变、荷载-跨中挠度全过程曲线等。试验结果表明:配置600MPa级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梁混凝土的应变变化符合平截面假定,荷载-跨中挠度全曲线为三折线。基于已有的配置335、400、500MPa钢筋混凝土梁的跨中挠度试验结果的分析,结合600MPa试验研究,对国内外现行的规范中钢筋混凝土梁跨中挠度计算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现行规范公式适用于配置335~400MPa钢筋的混凝土梁。建立了适用于配置不同强度(335~600MPa)钢筋及不同强度(C40~C60)混凝土梁跨中挠度的统一计算方法。
  • 熊川楠, 邵永波, 陈振明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73-8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6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CFRP加固承载状态下圆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屈服承载力,首先推导CFRP加固非承载状态下圆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屈服承载力,进而对CFRP加固承载状态下圆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屈服承载力的计算式进行了推导。建立了非承载状态下圆钢管混凝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已有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有效性。采用该方法对不同参数的CFRP加固承载状态下圆钢管混凝土短柱建立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拟的屈服承载力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理论公式的准确性。基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和提出的理论公式,分析不同承载率、不同钢管厚度和不同CFRP加固层数等因素对轴压短柱屈服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承载率影响CFRP的约束效果,屈服承载力随着初始承载率的提高而降低,而CFRP层数的增加则放大了这种效应;增加CFRP加固层数可以有效提高承载状态下构件的屈服承载力,CFRP加固承载状态下圆薄壁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性能更优。
  • 张景杭, 夏樟华, 姜绍飞, 贾孝可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84-9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围堰、沉箱等方法加固水下桥梁墩柱需排水施工、成本高、施工困难以及施工周期长等问题,提出BFRP模壳不排水快速加固水下混凝土墩柱技术。为研究该种方法加固混凝土墩柱的抗震性能,设计并制作了5个BFRP模壳加固墩柱和3个未加固普通混凝土墩柱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各柱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及延性,并分析了BFRP模壳加固、混凝土膨胀剂、长细比等因素对墩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FRP模壳加固后的试件破坏类型为压弯破坏;BFRP模壳加固后,试件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峰值荷载提高了100%~138%,位移延性系数提高了0.4%~38%,耗能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总体上,抗震加固效果良好。
  • 刘文政, 崔士起, 刘传卿, 石磊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95-106.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上增设钢桁架方式,提出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钢桁架叠合板,解决了现阶段其他类型叠合板用预制底板存在开裂荷载较低、临时支撑密集等问题。为研究不同桁架类型对预制底板及叠合板受弯性能的影响,对6块预制底板试件和4块叠合板试件开展了静力加载试验,得到其破坏特征、开裂荷载、挠度曲线及应变分布等。试验结果表明:钢桁架能够显著提高底板的开裂荷载,其中钢管桁架底板试件的开裂荷载最高,达到平板试件的194%以上,适用跨度最大达到9m;不同桁架类型底板试件的破坏模式存在一定差异,钢板桁架、钢管桁架和钢筋桁架预制底板的破坏特征分别为钢板屈曲、焊缝断裂及钢筋弯曲;钢桁架能显著增强底板及叠合层混凝土的整体受力及协同工作性能;桁架类型对叠合板的受弯性能影响较小,不同桁架类型叠合板的开裂荷载均相同,开裂挠度差异在10%以内。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底板上弦失稳弯矩计算公式,并提出预制底板失效弯矩应取开裂弯矩与上弦失稳弯矩的较小值,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 竹木结构
  • 霍亮亮, 武国芳, 王化杰, 祝恩淳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07-116.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交层板胶合木(CLT)在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承载力的计算是我国木结构设计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通过对各国木结构设计规范及相关技术手册中CLT轴压构件稳定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在GB 50005—2017《木结构设计标准》中轴压木构件稳定系数计算式的基础上,提出了CLT轴压构件稳定系数的计算式,并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稳定系数计算式中适用于CLT的材料系数取值。对由铁杉规格材制作的3层CLT构件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研究,所提建议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之间相对偏差在10%以内,验证了所提出的稳定系数计算式及相应的材料系数取值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从而为CLT结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
  • 谢启芳, 张保壮, 李胜英, 王玄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17-12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8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梁、柱等构件存在腐朽等局部残损是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普遍状况,其显著地降低了木结构受力性能。为研究残损木柱受力性能退化规律,采用局部去除腐朽木材的方法模拟木柱上的局部残损,对4根不同残损程度的矩形木柱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得到了残损木柱的荷载-侧移、荷载-应变关系曲线,分析了残损木柱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及刚度退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残损程度增加,残损木柱逐渐由轴压破坏变为偏压破坏,受压承载力显著降低。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4种不同残损程度的木柱受压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残损区域深度、长度等因素对木柱受力性能退化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损伤区域深度的增大,承载力降低幅值随之增大;随着损伤区域长度的增大,承载力降低趋于缓和。
  • 茅鸣, 童科挺, 张家亮, 刘涛, 李玉顺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26-13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钢-竹组合构件偏心受压时的受力性能,设计制作了36根钢-竹组合工字形柱并进行偏心受压试验。以偏心距、长细比、有无螺钉连接为主要参数,分析不同参数对组合柱破坏形态、承载能力、侧向挠度等的影响。依据采用偏心距增大系数的极限平衡法和引入参数影响系数的统一理论法推导了两种偏压承载力理论计算式。结果表明:钢-竹组合柱受力性能优良,组合效应突出,破坏形态具有一定规律性;偏心距较小时由底部牛腿区域出现竹材劈裂后向中部扩展而破坏;偏心距及长细比较大时由受压侧中部竹板劈裂鼓起后向两端延伸而破坏;偏心距对试件承载力和侧向挠度均有较大影响;有无螺钉对试件承载力无明显影响,布置螺钉减小了侧向挠度;在设计参数范围内,承载力受长细比影响不显著,随长细比增加呈缓慢降低趋势;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误差均在10%以内。
  • 蒋海燕, 宋晓滨, 顾祥林, 唐践扬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36-14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胶合木结构抗震耗能性能,设计一种碳纤维布增强钢-木屈曲约束支撑,通过对10个支撑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其承载力、破坏形式和耗能能力,并分析支撑约束比、碳纤维布的约束间距和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约束比大于3.5、且采用3层间距50mm的碳纤维布时,支撑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可达到200倍的塑性变形要求。提高约束比、碳纤维布用量可以使支撑由整体失稳向局部屈曲转化、提高支撑性能:使用3层碳纤维布,间距由100mm减小至50mm时支撑受压承载力提高13%,累积耗能提高26%;使用50mm碳纤维布间距,层数由2层提高至3层时支撑受压承载力提高9%,累积耗能提高19%。基于受弯承载力的支撑约束比设计方法和基于核心钢板局部屈曲假定的碳纤维布间距和层数计算方法可用于指导工程设计。
  • 孙晓峰, 何敏娟, 李征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44-15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估基于铁杉胶合、组坯而成的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 timber,CLT)的力学性能,通过试验分别测试了五层层板构造的铁杉CLT在强弱轴方向的弯曲及剪切性能,并分析了该板材的破坏模式。基于试验获取的荷载-挠度关系曲线,采用剪切类比法(shear analogy method),获取了该铁杉CLT板在强、弱轴方向的弯曲及剪切力学参数,并基于标准正态概率分布模型以及相关材料性能分项系数,计算了该铁杉CLT板在强、弱轴方向的抗弯、抗剪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试验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铁杉CLT板在弱轴方向受弯曲和剪切作用时,其底层横纹层板对板材截面的抗弯、抗剪刚度几乎没有贡献;尽管受弯、受剪时的破坏模式在强弱轴方向有所区别,但均以较为突然的脆性破坏为主,设计时应采用经材料性能分项系数折减的强度设计值,即强、弱轴方向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分别为10.7MPa和2.2MPa,强、弱轴方向的抗剪强度设计值分别为0.5MPa和0.4MPa。
  • 潘毅, 张启, 王晓玥, 郭瑞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51-159.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古建筑木结构中,燕尾榫节点广泛用于水平构件与柱头相交的部位。为了研究古建筑木结构中燕尾榫节点的弯矩-转角(M-θ)力学模型,在分析燕尾榫节点构造特点和受力机理的基础上,建立其数值模型,采用已有的燕尾榫节点试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根据受力分析的结果,建立以屈服点、极限点为特征点的双折线多参数M-θ力学模型,给出了考虑模型尺寸和材料特性的特征点计算式,其计算结果与大量试验数据吻合,并将该力学模型应用于木构架的受力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燕尾榫节点的挤压变形主要集中在榫头处,而卯口变形可忽略;提出的M-θ力学模型反映了燕尾榫节点的整个受力过程,适用于木构架的受力分析,其加载点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维修与保护提供参考。
  • 姜绍飞, 乔泽惠, 吴铭昊, 欧阳奇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60-16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木材的变形易受周围环境温湿度变化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描述木材在外界环境和荷载长期共同作用下的本构模型和力学性能研究方法。首先基于Tsai-Wu屈服准则、Drucker公设和一致性理论提出了考虑蠕变、机械吸附蠕变的木材本构模型;然后采用Fortran语言将推导的本构模型编写成UMAT子程序模块并嵌入到ABAQUS软件中,实现了在荷载及环境共同作用下木材本构的有限元分析;最后,选取老旧木材进行了单轴材性试验以及机械吸附蠕变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本构模型的有效性,并采用Hankinson理论公式验证了木材在斜纹受力状态下模拟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的木材顺纹、横纹径向以及横纹弦向的屈服应力与实测屈服强度相对误差分别为19.5%、4.6%和8.7%,所推导的木材模型与所编写的用户子程序(UMAT)可以用于研究木材在单向和斜纹受力状态下的力学特性,机械吸附蠕变的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较好,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木材在荷载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 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
  • 贾鹏程, 吴昊, 方秦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69-18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7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较普通混凝土具有更优异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广泛应用于桥梁墩柱和建筑承重柱,而上述构件存在车(船)、滚石等侧向低速冲击的潜在威胁,为此,针对UHPC梁/柱构件在侧向冲击下的损伤破坏和动态响应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现有商用模型中广泛采用的混凝土动态本构模型均基于普通混凝土开发,如混凝土损伤(K&C)模型和混凝土连续面帽盖(CSC)模型等。基于作者前期开展的UHPC单轴拉/压、三轴压缩和Hopkinson杆动态拉/压试验,以及已有UHPC双轴等压和静水压试验数据,系统标定了UHPC材料CSC模型的强度面、帽盖、损伤、应变率和硬化参数,给出了一组适用于UHPC的CSC模型参数确定方法。进一步基于LS-DYNA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已有四组钢管UHPC梁和钢筋UHPC梁/柱构件的落锤冲击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落锤冲击力、梁/柱动态挠度响应和破坏模式,验证了所提出的CSC模型参数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和正确性。同时,对冲击过程中刚性落锤与构件之间的作用过程及能量耗散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平头落锤冲击下构件经历了惯性抵抗、变形响应、构件回弹和脱离四个阶段;球头落锤冲击构件的惯性抵抗阶段不明显;随着冲击能量的提高,钢管(筋)耗能占比逐渐增大。
  • 黄小坤, 崔明哲, 刘强, 聂建国, 周一航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83-19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9.0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夹层玻璃作为承重构件的玻璃结构在景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夹层玻璃柱在轴压荷载作用下易发生绕弱轴弯曲屈曲。对于由3片及以上玻璃组成的多层夹层玻璃柱的弯曲屈曲行为,目前尚无成熟的设计方法。基于考虑玻璃板间滑移效应的组合梁模型,推导了多层夹层玻璃柱在轴压荷载作用下的屈曲临界荷载计算方法和强度校核准则,并提出了适用于工程设计的简化计算公式和柱稳定系数-长细比(φ-λ)曲线。通过与已有文献数据比对,对所提出的屈曲临界荷载、极限荷载计算式及φ-λ曲线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计算式对于多层夹层玻璃柱的屈曲临界荷载和极限荷载计算精度较高,φ-λ曲线能保证构件的安全性。
  • 罗大明, 牛荻涛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193-20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C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预湿轻骨料作为内养护材料代替普通粗、细骨料拌制混凝土,既可以缓解混凝土早期自收缩和开裂的问题,又能减轻混凝土的自重。然而,预湿轻骨料的内养护效率受混凝土自身水胶比和外界养护环境的影响较大。开展了不同水胶比、不同湿度环境(饱和石灰水养护、喷雾养护、密封养护以及干燥养护)下普通混凝土及内养护混凝土氧气扩散和渗透性能试验。从混凝土的骨料界面过渡区结构、内部相对湿度、水化程度、混凝土孔隙率和孔隙迂曲度等方面,研究了水胶比、养护环境以及内养护材料对混凝土气体传输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养护环境下轻骨料的内养护效率,以及不同湿度养护条件下混凝土中气体的传输机制。结果表明:高水胶比混凝土的氧气扩散系数及渗透系数均显著高于低水胶比混凝土的;预湿轻骨料的掺入降低了混凝土的氧气扩散性能,提高了其氧气渗透性能;随着养护环境湿度的减小,混凝土的氧气扩散系数和渗透系数增加;预湿轻骨料在低水胶比、密封养护条件下内养护效率较高。
  • 刘小娟, 刘阳, 黄泽伟, 许一鹏, 郭子雄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204-21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地震后结构性能快速恢复,针对设置开缝钢板阻尼器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摇摆(ERR)柱技术,采用增加螺栓数量以减小连接板与钢板阻尼器端部局部滑移的方法对该技术予以改进。为进一步研究改进后ERR柱的受力特性及性能可恢复性,完成了8个足尺试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主要研究轴压比、钢板阻尼板厚度和阻尼器数量等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强柱弱阻尼器”原则设计的ERR柱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塑性变形均集中于可更换开缝钢板阻尼器上;ERR柱具有稳定的滞回耗能性能,水平承载力随轴压力和阻尼器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垂直加载方向增设2个阻尼器后,ERR柱的承载力平均提高了约11%,极限变形能力平均提高了约14%。
  • 许继祥, 王建军, 韩建平
    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8): 213-22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0.0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火灾作用下考虑震损的内置单环加强T形相贯节点的抗火性能,开展了基于试验验证内置单环加强T形相贯节点计算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根据实际工程应用情况,考察参数支管与主管壁厚比、支管与主管的直径比、主管直径与两倍壁厚比及加强环厚度与主管壁厚比对节点抗火性能的影响,合理确定参数取值范围,利用Pushover分析法考虑地震引起的损伤,引入损伤变量,然后采用ANSYS中重启动分析方法,将地震引起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全部传递到节点的抗火性能分析中,对不同损伤变量及不同参数下单环加强T形相贯节点的临界温度、耐火性能和失效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损伤变量对内置单环加强T形圆管节点的抗火性能影响较大,节点临界温度随损伤变量的增大而大幅减小;支管与主管壁厚比对内置单环加强T形圆管节点的抗火性能影响效果不明显;随着支管与主管的直径比和加强环厚度与主管壁厚比的增大,内置单环加强T形圆管节点的临界温度呈下降趋势;随着主管直径与两倍壁厚比的增大,内置单环加强T形圆管节点的临界温度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