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9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8-05-05
  

  • 全选
    |
    结构抗震专题
  • 董志骞, 李钢, 李宏男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9.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双重抗侧力体系,在强震作用下支撑失效会引发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折减,其复杂的恢复力模型使得此类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成为难点。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多层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储备体系参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即通过对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进行推覆分析,将结构转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同时确定整体结构体系失效过程,进而确定储备体系和储备参数。结合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延性需求谱,建立了考虑能力储备的多层结构抗震性能简化评估方法,即“能力储备法”,该方法可有效评估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抗倒塌性能、延性与变形。采用该方法分析了2个5层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能力储备法可对多层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层间延性和顶点位移进行较准确的预测。
  • 葛明兰, 郝际平, 于金光, 闫璞真, 徐少城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0-1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1个缩尺比为1/3的单跨4层钢框架-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模拟地震动的方法,选取El Centro波、Taft波和一条人工合成波,分析在7度多遇至9度罕遇共计8个水平地震作用工况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无明显塑性变形;罕遇地震作用时,1、3层墙板大部分区格形成拉力带。随着地震激励的增大,结构刚度逐渐退化,9度罕遇地震输入后结构抗侧刚度最大降幅仅为12%;屈曲约束钢板墙作为第一道抗震设防防线,率先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吸收耗散地震能量,避免框架发生破坏;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476和1/68,均满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对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规定。结构整体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满足我国“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
  • 丁发兴, 朱江, 罗靓, 王莉萍, 陈明, 余志武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8-26.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混凝土的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与钢材的弹塑性混合强化本构模型,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圆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框架梁2层空间框架的三维实体精细有限元模型进行拟动力分析。模型中考虑了钢管与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以及连续地震作用下引起的塑性耗能累积效应。对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比、钢管横向变形系数以及各关键点的钢管与核心混凝土、框架梁、环梁与楼板中的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以及框架结构的塑性耗能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工况地震作用使框架结构产生塑性耗能累积效应,进而使楼层的位移响应明显增大,层间刚度减小;连续工况地震作用后,钢管和所有钢筋都屈服,钢管、环梁钢筋的约束作用使核心混凝土、环梁混凝土强度超过其轴心抗压强度,楼板混凝土因受拉而开裂;短边柱的轴压比有明显波动,罕遇地震作用下其值大于角柱、中柱和长边柱的轴压比;钢管混凝土柱为主要的塑性耗能构件,环梁次之。
  • 刘文洋, 李国强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27-3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将屈曲约束钢板墙作为抗侧力构件和耗能构件,应用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形成屈曲约束钢板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通过2个两层单跨缩尺结构模型的拟静力加载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对屈曲约束钢板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进行了研究,包括其受力过程、破坏模式、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和承载力退化等。研究结果表明,屈曲约束钢板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屈曲约束钢板墙不仅能够提高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侧移刚度和屈服荷载,还对结构的耗能能力、延性和冗余度等有较大的改善。试验模型的能量耗散系数最大可接近2.0,位移延性系数可达到10.0左右,均比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较大提高。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屈曲约束钢板墙的滞回模型,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滞回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试验模型的受力情况,可用于该类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弹塑性分析。
  • 王威, 张龙旭, 苏三庆, 高敬宇, 李艳超, 李元刚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36-44.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波形钢板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抗侧力性能,完成了水平波形和竖向波形的钢板剪力墙模型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波形钢板剪力墙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波形钢板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侧向承载力、较强的抗剪屈曲能力和稳定的滞回性能;竖向波形钢板剪力墙在加载过程中发生了沿墙体对角线的X形剪切破坏;水平波形钢板剪力墙在加载过程中未出现波形钢板的屈曲破坏。因此,水平波形钢板剪力墙的极限荷载比竖向波形钢板剪力墙的更高、延性更好、滞回曲线更加饱满。在水平受剪时,竖向波形钢板剪力墙易产生拉压效应,水平波形钢板剪力墙易发生H型钢柱屈曲。波形钢板与边缘约束H型钢柱之间的焊缝未出现开裂,焊缝连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能。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得到的数据,水平波形钢板剪力墙的荷载、位移比竖向波形钢板剪力墙的更接近试验值。采用有限元法对不同波角和钢板厚度的水平波形钢板剪力墙的抗侧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钢板比较薄的时候,容易发生波形钢板的剪切破坏;当钢板较厚的时候,容易发生边缘约束H型钢柱的过早屈曲,对结构的承载力和延性不利;当波形钢板的波角为45°时,波形钢板剪力墙的承载力以及延性性能最佳。波角过大或过小时,剪力墙承载力均有所降低。因此,水平波形钢板剪力墙宜采用45°波角与厚度适中的钢板。
  • 薛彦涛, 牛向阳, 王璐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45-5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屈曲约束支撑具有提高板柱结构侧向刚度和消耗地震能量的双重作用,且更为灵活、经济。为了提高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在板柱之间设置人字形屈曲约束支撑,对一层一跨的1∶2比例试验模型进行了拟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裂缝主要分布在距柱底1/3柱高区域和板两端1/3宽度区域,试件失效时此处破坏也最严重。结构在位移角达到1/50之后,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最终在位移角为1/30(位移50mm)的加载过程中,受拉屈曲约束支撑断裂破坏。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板柱结构和板柱-人字形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的骨架曲线和塑性损伤,表明人字形屈曲约束支撑能有效提高板柱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可应用于板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和结构加固。
  • 结构抗火专题
  • 韩重庆, 许清风, 李梦南, 陈玲珠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52-62.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不同持荷水平下受约束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整浇楼面的耐火极限变化规律,进行了3块受约束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整浇楼面试件的耐火极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未受火对比试件与受火试件均发生弯曲破坏;持荷比分别为0.3和0.5的试件的耐火极限分别为132min和73min,即试件的耐火极限随着持荷比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试件内部温度升高存在明显的滞后,截面形成不均匀温度场,呈层状分布;预制空心板孔洞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相同位置混凝土测点的温度。采用ABAQUS软件对受约束预制空心板整浇楼面试件的截面温度场和不同持荷比下耐火极限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提出的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试件的温度场分布和耐火极限。
  • 董毓利, 房圆圆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63-6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挠度薄板理论可以用来确定混凝土双向板正常使用时的挠度,当用于计算火灾作用下处于大挠度的双向混凝土板挠度时则会带来很大误差。在引入弹性板的大挠度微分控制方程后,考虑外加荷载与高温的共同作用,并计及高温下材料特性的变化,对火灾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双向简支板的挠度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引入无量纲量,对大挠度微分控制方程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无量纲板均布荷载为摄动参数,结合Galerkin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双向简支板火灾作用下挠度的计算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为火灾作用下板的大挠度分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火灾作用下混凝土板的挠度与外加荷载和热弯矩均有关,与热弯矩成线性关系,而与外荷载则成非线性关系;当没有热弯矩时,挠度主要由外加荷载确定;当外加荷载恒定时,挠度则主要由热弯矩引起。
  • 朱劭骏, 郭小农, 王昆, 邹家敏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69-7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铝合金板式节点的高温承载性能,采用特制的异型高温试验炉,完成了3组共计9个铝合金板式节点的高温下平面外受弯承载力试验。试验中采用恒温加载方案,在杆件上施加横向荷载以对节点施加平面外弯矩。通过试验得到了铝合金板式节点在不同温度下的破坏模式、极限荷载和弯矩-转角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铝合金板式节点在高温下的破坏模式与常温下一致;对于薄板节点,其破坏模式为节点板块状拉剪破坏和受压局部屈曲破坏;对于厚板节点,其破坏模式为杆件弯扭失稳。基于试验结果,得到了铝合金板式节点高温下的极限荷载的折减系数,以及高温下的初始刚度折减系数。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试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节点板厚度较大时,节点域在300℃以下不会发生破坏。在300℃以下时,铝合金板式节点的块状拉剪破坏和中心区屈曲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铝合金材料名义屈服强度的高温折减系数;铝合金板式节点的初始刚度可偏安全取为常温初始刚度。
  • 成飞, 杜咏, 张永振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76-8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局部火灾作用的网架结构杆件呈现显著的约束构件特性,其中圆钢管是网架结构最常见的杆件类型。为研究网架结构中的约束杆件在火灾下的受力性能,设计了为圆钢管提供恒定轴向约束的组合弹簧装置,开展了多参数影响的大长细比约束圆钢管构件的受火试验。结果表明:荷载比增大100%,试件的屈曲温度降低90℃,屈曲承载力增大18%,屈曲后强度略有增大;轴向约束刚度比增大77%,试件的屈曲温度降低90℃,屈曲承载力增大7%,屈曲时轴力突变量及受火后残余变形明显减小;长细比增大29.3%,试件的屈曲温度降低124℃,屈曲承载力减小40%,屈曲后强度略有增大;初始弯曲增大,试件的屈曲温度升高,屈曲承载力略有减小。轴向约束圆钢管构件受火试验得到的轴力曲线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所提出的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明确了理论分析得出的轴力在屈曲时的突变现象具有近似性。
  • 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
  • 傅学怡, 邸博, 吴兵, 孟美莉, 郑愚, 刘畅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84-90.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重力荷载作用下,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竖向构件压缩变形差异会引发重力荷载向下传递过程中的转移,并使结构构件产生附加内力,不利于结构受力。为此提出高层建筑重力荷载作用下水平构件铰接调平设计法。在整体结构计算模型中将所有水平构件铰接(包括去掉斜撑、楼层内斜腹杆),重力荷载一次施加,调整竖向构件截面及结构布置,可避免内力重分布的影响,较快达到结构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各楼层竖向构件(包括各墙及柱)竖向压缩变形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计算模型结构水平构件恢复刚接(包括安装斜撑、楼层内斜腹杆),进入整体结构分析,可有效减小及消除重力荷载作用下竖向构件压缩变形差异导致的较大结构附加内力,保证楼面平整、防止建筑倾斜,利于结构安全、经济、合理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 于敬海, 冷明, 闫明婷, 胡相宜, 李路川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91-98.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弦支穹顶结构施工模拟中的形态分析问题,采用改进的基于模型方程的位移补偿法,以2017年全运会场馆天津中医药大学新建体育馆弦支穹顶结构为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APDL程序编程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收敛速度快,预应力平衡态与设计态的最大位移和最大索力相对差更小,能控制放样态结果离散性。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适用于不连续支承椭圆形弦支穹顶结构体系的张拉方法为径向拉杆张拉法,预应力张拉分为20%、70%和100%设计张拉力共3级,且对于每级每圈径向拉杆又细分为1~8步不等。按照施工方法与流程对该结构进行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并将施工模拟结果与施工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索力、应力、网壳起拱值、支座位移以及撑杆垂直度的监测值和有限元施工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 王维, 李爱群, 秦焰宏, 代云焜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99-10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普通碟形弹簧隔震支座的耗能能力,将普通碟形弹簧隔震支座与黏弹性阻尼材料相结合,形成碟形弹簧复合隔震支座。对碟形弹簧复合隔震支座进行静力和动力往复加载试验,考察加载预压量、位移幅值和加载频率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黏弹性阻尼材料能够有效提高普通碟形弹簧隔震支座的耗能能力;加载频率对其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影响较小;位移幅值和加载预压量与其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成正相关关系;黏弹性阻尼耗能及库仑阻尼耗能占碟形弹簧复合隔震支座耗能的主要部分,黏性阻尼耗能占其耗能的比重较小。利用ABAQUS 软件建立碟形弹簧复合隔震支座的精细化数值模型,对其承受静力和动力荷载的力学行为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C3D8R单元和C3D8H单元能够有效模拟碟形弹簧复合隔震支座中碟形弹簧和黏弹性阻尼材料的力学行为。
  • 朱柏洁, 张令心, 王啸霆, 王涛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06-11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剪切型金属阻尼器应力集中和焊接区的热应力影响问题,提高其耗能效率,提出一种采用等应力线优化形状的装配式剪切型金属阻尼器。根据弹塑性力学J2理论寻找在一定外力条件下的等应力线,以等应力线同时进入屈服为条件设定剪切型金属阻尼器耗能片形状,并进一步推导了供设计使用的阻尼器初始刚度与承载力的计算式;建立了阻尼器的精细有限元数值模型,以模拟其低周往复加载的力学性能,分析阻尼器的变形模式与耗能能力,并进行了4个阻尼器的拟静力试验研究。试验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阻尼器初始刚度与承载力计算式的计算值与数值分析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形状优化阻尼器具有良好的低周疲劳性能与稳定的耗能能力;与未优化阻尼器相比,形状优化剪切型金属阻尼器的塑性变形分布更加均匀,最大累积等效塑性应变明显减小;采用全螺栓连接,易于更换。
  • 赵东拂, 刘慧璇, 高海静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16-12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高强混凝土所经温度高低、加温时间长短与低周受压疲劳损伤之间的关系,对经历200、500、800℃高温后的C60混凝土在低周循环受压荷载下的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色泽变浅,试块整体较疏松;经不同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在低周循环受压荷载下最大纵向总应变符合三阶段发展规律;相对于应力水平对高强混凝土疲劳应变的影响,高温历程对其影响更大,尤其是受热最高温度影响最为显著。根据应变发展的第二阶段提出了疲劳寿命的估算公式。分别定义疲劳变形模量比和相对残余应变为损伤变量,建立了经历不同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受压疲劳损伤模型,并根据疲劳变形模量比建立的损伤模型对高强混凝土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 王志滨, 高扬虹, 池思源, 廖飞宇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24-131.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偏心距和长细比对采用带纵向加劲肋的薄壁外管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行5个方套圆中空夹层薄壁钢管混凝土长柱的偏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构件的极限荷载随着偏心距和长细比的增大而下降;该类构件的延性低于传统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针对试验模型,对中空夹层薄壁钢管混凝土偏压柱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基于有限元模型开展了机理分析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外部薄壁钢管的约束主要集中在横截面角部很小的范围,核心混凝土承担了大部分荷载;混凝土强度、钢材屈服强度、径厚比、径宽比、长细比直接影响轴力-弯矩相关曲线的形状。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中空夹层薄壁钢管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时承载力的简化计算式,供工程实际参考。
  • 黄宏, 查宝军, 杨超, 陈梦成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32-137.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5个不同加肋方式和2个无肋的T 形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加肋形式对T形钢管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设置加劲肋提高了T形钢管混凝土轴压刚度和轴压承载力;考虑施工难度、材料成本、承载力提高等因素,试件TR-2的加肋形式最优。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试件的荷载-变形全过程曲线进行了计算,同时对钢管壁应力、钢管与核心混凝土之间相互作用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T形钢管混凝土设置加劲肋能有效延缓钢管壁向外的局部鼓曲,改善钢管壁的稳定性,所有试件在钢管角部的截面约束效应明显,而全贯通加肋试件在加肋处的截面约束效应也比较明显。
  • 杨璐, 赵梦晗, 班慧勇, 宁克洋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38-14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锈钢焊接工形截面压弯构件的静力承载性能,共设计了20根不锈钢压弯构件,并进行了压弯试验。其中10根为奥氏体不锈钢构件,包括5根绕强轴失稳试件和5根绕弱轴失稳试件,另外10根为双相型不锈钢构件,同样包括绕强轴和弱轴失稳试件各5根。试件长细比在50~120之间,设计荷载偏心距分别为50、60mm和70mm,并在试验前测量了试件的初始弯曲和荷载初偏心。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及承载力,并将试验结果分别与我国现行规范CECS 410:2015《不锈钢结构技术规程》和欧洲规范EN 1993-1-4中不锈钢压弯构件承载力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有构件均发生平面内的整体弯曲失稳,且整体失稳前没有发现明显的局部板件屈曲;构件承载力随着偏心距、长细比的增大而降低;对于不锈钢焊接工字形截面压弯构件,两部规范的计算结果均偏于安全。
  • 李正良, 李妍, 刘红军, 大崎纯, 施菁华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46-155.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单边连接角钢在输电铁塔斜杆中的受力性能,采用与肢边平行的刀口铰支座,对48根等边角钢与62根不等边角钢试件进行了偏心受压试验稳定承载力研究。分析了节点板厚度、螺栓数量对其承载力影响,考察了不同长细比时角钢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及其变形形态,并与国内外规范中局部稳定宽厚比限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长细比小于35的等边角钢与长细比小于40的不等边角钢发生了局部屈曲破坏,反之发生整体屈曲破坏,其中包括弯曲屈曲与弯扭屈曲两种;角钢承载力随着偏心距增加而逐渐下降,当等边角钢长细比超过175或者不等边角钢长细比超过150时,偏心对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当长度相同时,等边角钢承载力略高于不等边角钢,二者差值随长细比增加而减小;随着长细比增加,角钢弯曲轴从肢边平行轴逐渐向弱主轴转动,其稳定系数相较于规范值来说时高时低,承载力应根据实际弯曲轴对应的长细比进行确定。该类角钢构件局部稳定宽厚比限值应低于我国现有规范GB 50017—2017与DL/T 5154—2012的规定值。
  • 郭宏超, 梁刚, 刘云贺, 皇垚华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56-16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焊接T形件连接的力学性能,对10个焊接T形件连接进行了静力拉伸试验,采用欧洲规范EN 1993-1-8(EC3)方法预测了T形件连接的初始刚度和塑性承载力,研究了螺栓预拉力对T形件连接初始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T形件连接的承载力由螺栓强度控制时,塑性承载力随螺栓直径的增加而增大;提高螺栓强度等级,可以提高试件的初始刚度,最大增幅约为47.8%,但对塑性承载力影响较小;螺栓至腹板边的距离d对T形件连接的初始刚度和塑性承载力影响均较大;当螺栓边距大于1.5d后,可忽略其影响;EC3规范中承载力计算公式低估了T形件连接的塑性承载力,初始刚度计算公式中忽略了螺栓预拉力的贡献,当翼缘板受约束程度接近简支和固接时,计算误差较大;采用Faella模型计算初始刚度预测翼缘板边界条件接近固接约束情况的T形件连接初始刚度精度较高,对于接近简支的情况仍需改进。
  • 地基基础
  • 龚维明, 杨超, 戴国亮, 殷永高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05): 164-173.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18.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完善根式沉井的设计方法并分析井侧注浆对根式沉井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为研究对象,对顶入根键前、顶入根键后和顶入根键并注浆后的沉井基础进行了竖向荷载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根式沉井的井身轴力在根键布置区内呈阶梯式分布,沉井侧壁后注浆会使轴力的阶梯状分布变缓;扩大孔径并回填砂砾的施工工艺会使沉井周围土层的侧摩阻力无法充分发挥,顶入根键和沉井侧壁后注浆均可有效提高土层的侧摩阻力,注浆可消除回填砂砾对土层侧摩阻力发挥的不利影响;顶入根键和井侧后注浆均可大幅提高沉井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分别为126%和77%,沉井端阻力分担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比例由64.2%减小至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