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第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83-02-05
  

  • 全选
    |
    学术论文
  •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于1982年9月23日至27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了全会,出席会议的委员及代表共66人,山东省有关单位列席50人。会上,各学组负责人汇报了自1978年以来开展各种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及其展望,另有七位同志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三个:第一,总结交流1978年以来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学术活动情况;第二,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讨论如何进一步发挥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第三,拟定1983~1985年学术活动计划。委员和代表在十二大精神的鼓舞下,
  •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2-5+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江苏省土建学会结构专业委员会“砖混结构合理化”专题讨论会在扬州召开 江苏省土建学会结构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11月11日至15日在扬州市召开了“砖混结构合理化”专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省14个地、市的代表78人。在会上宣读论文24篇,内容包括砖混结构的墙体改革,空心砖砌体在多层居住建筑中的应用;砖混结构的抗震设防;构造柱在砖房中的结构作用和应用;砖混结构的基础设计;不埋板式基础的试验研究及考虑它和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的计算方法;砖混结构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及温度变化在墙体中
  • 张浩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全会上,张浩同志作了关于“住宅建筑结构体系学术会议的情况和展望”的发言,陈民三同志作了关于“工业建筑结构体系学术会议的情况和展望”的发言。关于这两个学术会议的情况,本刊已分别于1980年第1期和1981年第1期以纪要的形式作过报导。现将这两位同志在会上发言的后一部分,即他们对各该体系的一些个人看法,刊载于下,供读者参考。
  • 陈民三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6-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工业建筑结构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它的发展必然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国民经济处干调整时期,调整的主要内容为: 1.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减少基本建设投资; 2.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适当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速度; 3.加快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以适应工农业发展的需要 4.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住房建设。
  • 翟向达,陈建信,黄佩古,郭园轮,钟定芳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10-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某工程抗震设计的一次试例对延性框架二次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作法作一般性探讨(基本理论计算问题从略)。该工程建在塘沽,为结构强度、刚度及质量在竖向分布上极不均匀的七层工业复式纯框架,根据该地的地震危险性,二次设计分别输入:小震80伽—16秒;大震140伽—9秒的模拟地震波,进行地震反应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和延性构造的检验,在分别满足小震和大震在变形和强度上的要求的原则下,经改用网格型箍筋柱以后,预计厂房可以作到小震时轻度破坏和大震时不致倒塌。本文的范围限于采用电算完成设计,不涉及手算进行二次设计和简化变形计算的问题。
  • 抗剪专题协作组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23-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钢筋轻骨料混凝土梁的抗剪强度计算问题进行了论述。在分析大量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而简化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相似于TJ 10-74中的有关公式,但乘了一个抗剪综合影响系数性山ω_q。并给出了公式的使用条件。
  • 胡聿贤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3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地震烈度在我国抗震规范中的作用,并从抗震理论的发展,指出地震烈度概念与规范对地震动的规定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进一步改进的束缚。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地震烈度要求简单而综合,但抗震设计则要求分清引起结构破坏的不同因素,以便对症下药地采取有效措施。文中提出在抗震规范中不再采用烈度而直接规定地震动参数进行计算,按震级与震中距离规定抗震构造措施。最后,本文在借用国外地震动观测资料上对比了现行规范与建议方法的合理程度;并以一个具体例子对比了两种方法的结果。
  • 韦承基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40-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单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反应的计算研究人手,探讨了弹塑性结构最大位移反应与相应弹性结构的最大位移反应之间的关系,找出了有关规律。采用统计平均的方法,作出设计用的弹性位移谱及弹塑性位移比谱,从而可以在已知弹性位移的基础上,方便地求得弹塑性位移反应。本文还讨论了地面加速度峰值与结构屈服限变化对结构弹塑性最大位移反应的影响,找出了其间关系,从而使在计算弹塑性位移反应时,仅计算某一烈度区内的值即可,其他区域,可通过有关规则确定。
  • 陈剑光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49-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国内外大量砌体强度数据,提出了由砖和砂浆的变异系数计算砌体强度变异系数的经验公式。上述变异性的计算至今尚极少论及。为了验证其可靠性,进行了约400个砌体的试验。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结果比较符合。而且,较之同类公式具有概念清楚,计算简单和精度较高的优点,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更合理而简化的计算方法,从而解决了需要大量砌体试验的问题,并为砖石工程安全度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 施鸣升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60-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沉入粘性土中不同挤土密度的桩的现场试验和模型试验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桩的挤土效应——桩侧摩阻力随着桩的挤土密度ρ的增大而增大。 本文把桩的沉放过程假定为圆柱形孔洞扩张的平面应变问题,计算出桩周土体的应力变化与模型试验实测到的应力变化相比较,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本文根据桩的挤土效应,提出了大直径开口管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 李诗悦 ,陈昶 ,周国钧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7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建于深圳市的金城大厦由6座25层的塔楼组成,下面由两层裙房把六座塔楼连成一个整体,总高度80米,占地面积102×70米~2,建筑总面积共57000米~2。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体系,核心筒尺寸为12×12米~2。所在地的地质情况为:现地面下10~20米为第四纪复盖土层,其中包括人工填土、淤泥和可能产生流砂现象的砂土层以及冲积、坡积、残积亚粘土;稳定的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2米处;复盖土层下为侏罗纪变质含砾石英砂岩或石英砂岩,但表面的强风化岩层厚达8~12米,岩层较为破碎。
  • 益德清 ,盛承楷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73-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海岸实验室工程,跨度30米,柱距6米,全长66米,采用在“地面拼装、整体提升”的预应力混凝土网状筒拱结构。网架由预应力混凝土网条和屋面薄板(上铺卷材)、现浇钢筋混凝土檐沟梁、山墙拱架以及钢拉条等组成。预制的预应力混凝土网架按二个方向斜放,平面投影为菱形网格,夹角为25°16′26″。网架采用圆弧形曲线。曲率半径R=27.25米,矢高f=4.5米。网条长度为1.757米。 结构内力分析系将网拱切取一个宽度为网条间距的拱条α=1.5米,按刚度不变的具有拉杆的双
  • 薛曾通,钱国桢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74-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原文将索网离散化为单索,利用承重索与牵引索交点上两索变位相等的条件求得中间承重索与牵引索的分配荷载、垂度增量以及索力。然后假定垂度增量沿跨长呈二次抛物线分布以求其余各索内力。这一解题途径显然是可取的。事实上这一方法与天津大学刘锡良同志,“椭圆形正交索网双曲抛物面的悬索屋盖计算理论”一文(以下称刘文)对于雪荷作用下的索力分析大体一致。对于索长增量与垂度增量间的几何关系原文与刘文也都采用了台劳级数展开的方法。其差别在于:(1)对索长增量与垂度增量的级数展开式刘文取两项而原文取
  •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77-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中国建筑学会理啦匕杨廷宝教授,因病于19肥年12月23日在南京逝世,终年81岁。 杨廷宝教授是我国最著名的老~辈建筑家和建筑教育家,在国内外建筑界享有很 高的声望。他是中国建筑学会第亚、2、3、4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理 事长,井曾任两届网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他K期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并被选为 U届全网人
  • 兰天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78-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近年来国外大跨度屋盖接连发生了五起倒塌事故。这些工程的结构简况与倒塌原因列于表1。倒塌的大跨度结构全部是复盖公共建筑的屋顶,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幸亏倒塌时没有大量群众聚集,人员伤亡不多,然而倒塌事故已经引起国外公众的强烈反响,一些学者为此发表了文章,美国建筑师学会也专门为此召开公开讨论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他们认为大跨度结构不同于一般结构,具有独自的特点,为了防止今后发生事故,建议在设计,施工与使用上采取措施,其中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
  • 陈定外
    建筑结构学报. 1983, 4(01): 79-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各种均布活荷载(除固定设备荷载和储仔材料荷载外)的折减,建议: 对楼层粱的分析——作为各种梁所支承的楼面